首页 - 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初评候选人公示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高林生 > 中国工程院发布我国电子信息科技十六大挑战 正文

中国工程院发布我国电子信息科技十六大挑战

来源:博识多通网 编辑:高林生 时间:2025-04-05 20:39:24

6(4)在庄子看来,就具体的认识对象而言,大小寿夭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大或绝对的小,因为它们都是依一定的条件转化的;而如果从‘道的角度看,则天地一体、物我合一,是无所谓差别可言的,这一解释出自于方克立主编的《中国哲学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79-80页。

[43]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一天道类五运(五胜),中华书局影印《津逮秘书》本,1987年。[15]这种论调同欧阳修的说法是基本吻合的。

中国工程院发布我国电子信息科技十六大挑战

就我闻见之所及,这大概是宋代以前仅有的对五运说表示非议的言论。自秦汉直至宋辽金时代,五德终始说一直是历代王朝阐释其政权合法性的基本理论框架。虽然欧阳修们的政治伦理观念在宋代是高调的、前卫的,但到元明清时代就变成了普世的价值观。[75]刘恕对传国玺的否定是彻底的,他不是指责秦玺的不可信,而是根本就不承认秦玺的价值,不认同神化秦玺的那种正统观念。从五运说到谶纬、封禅和传国玺,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宋代以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变迁轨迹。

[12]梁启超:《新史学·论正统》,《饮冰室文集》第3集,昆明:云南出版社,2001年,1640页。史载秦始皇以和氏璧(一说蓝田玉)造传国玺,印文八字,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荀子人性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出于天人之分的观念,特别强调人性中并无现成的、实质性的善恶之内容。

故其学虽偏重于知或智,然其所言知,却仍是一种落实于知情本原一体的体证之知。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天论》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可道,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

孟、荀皆认可这一点(11)。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中国工程院发布我国电子信息科技十六大挑战

二、人性之内容 中国古代哲学家言性,皆以性为先天或天然如此。这就把人性的内容扩大到人之作为整体性的各个方面:情欲、感知、心之主宰、判断、抉择和伦理行为的能力。荀子所理解的人性,乃表现为一个情、欲从心之所可的结构整体。是多欲与寡欲,亦天然类别之异,与善恶无关。

这看起来似乎矛盾的两个方面,在荀子的学说体系中却是统一的。天的运行及万物的生成,是无求、无为、无形,即完全自然的。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而荀子在目的论这一论域中,则又指点出人作为一个类的存在之知道和趋向于善的可能性与终极指向性。

天情,指好恶喜怒哀乐等自然的情感和情绪,当然也包含此诸情感之表显于外的欲望欲求。当然,孟子所谓性善,并不局限于此。

中国工程院发布我国电子信息科技十六大挑战

自然物(如禽兽)可有感受之知,但无理性(所谓义)之知,因此只能依其直接的生理感受和欲望而行。儒家论人性,必落在心性论的整体论域中来讲,而非仅对性作抽象要素的分析。

或者说,在人性中,并无现成、实质性的善和恶的存在。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解蔽》:向是而务,士也。换言之,人的情欲要求必然受制于人心之所可,而这所可的内容,却产生于人为或伪的实存过程⑨。值得注意的是,荀子所言性,亦包括人的注错习俗的道德抉择及其修为的能力。依照前述荀子的人性结构论,人的实存、情欲,虽必受制于人心之所可、所是,而此可、是的内容,却须由伪或人为的实存过程来规定,故此人性结构本身,尚存在一种向着善、恶两端开放的可能性。

思孟的学说在儒学史上能够成为正宗而不可替代,良有以也。平地注水,水流湿,夫类之相从也如此之著也。

后儒受佛家影响,亦有主性善情恶之说,循灭情以复性的途径以达人的存在之实现者⑦。五、结语 综上所论,人的实存从心之所可的人性结构论与目的论的善性说,共同构成了荀子人性论学说的整体内涵。

《解蔽》谓此为治心之道,从荀子对心作为人的知行本原合一之主宰的理解看,此明或大清明,亦可看作是治心所复归和实现的心之本然。人的职责,从根本上讲,就是躬行其伦理之道。

一方面,他主张所谓的性恶说,因为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海德格尔主张,对存在的理解要求我们以适当的方式进入一种解释学的循环,亦提示了这一点。心之所可中理,则欲虽多,奚伤于治?欲不及而动过之,心使之也。如《解蔽》说:心不可以不知道。

故曰:心容,其择也无禁,必自见,其物也杂博,其情(精)之至也,不贰。人的实存从心之所可的人性结构论与目的论的善性说,共同构成了荀子人性论学说的整体内涵。

从人性结构本身的可能性而言,这可乃包含着向善与向恶两个向度。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

故伦类以为理(《臣道》),类不悖,虽久同理,事物之理,亦即物类之理,故吾人亦须就事物之类以把握其内在的道理。《非相》: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度也。

人与自然物(如动物)的区别,即在于人能打破因果律的链条,其行由乎我来自作决定。又: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荀子的人性论,要为他的道德法则——礼——提供一个人性的根据。《性恶》说: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这些人性的内容,在其整体的结构中乃能展现出其作为人性之固有的特质。天人之分,是荀子思想的一个核心观念。

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孔子的学说,为一仁智统一的平衡系统。

这个知的内容,当然就是礼义或统类之道。因而,此知乃具有自身的限度,而排除了其向非道任意开放的可能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0.4218s , 17232.5859375 kb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中国工程院发布我国电子信息科技十六大挑战,博识多通网  

sitemap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

Top